在公众的印象中,许多资本系族的控制者都低调而神秘。例如泰跃系掌门人刘军,他在2002年之前甚至从未接受
过采访;德隆系的唐万新也始终隐于幕后;人们甚至都找不到鸿仪系鄢彩宏的一张照片。和他们不一样的是,周正毅从跨
入资本市场的第一天起,就是以一副高调光鲜的明星面貌示人的。
早在1999年5月,周正毅成立的佳运投资公司,便以8600万港元购入一座900多平方米的香港豪宅,令地产界一片
哗然。随后,周正毅又花了3000万港元进行装修。2000年该宅被窃130万元现金,引起香港媒体广泛关注。200 1年,周正
毅的妻子毛玉萍出手600万港元,在香港商业旺地铜锣湾开设了三层楼高的美容美发中心。
日后人们在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与评论的时候,往往认为是周正毅个人性格使然。其实,这种出风头的行为,和
农凯高举高打的并购动作一样,完全是为了博取外界眼球,造成轰动效应,让人对农凯的实力深信不疑,并对农凯的下一
步动作产生期待。因此,他之所以要在香港做这样的事,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决心要到香港的资本市场上去试一
试水。周正毅试图通过这样的行为加强自身在香港商界的影响力。
在这个时候,一个英国人无形之中帮了他大忙。
2001年,胡润在编制大陆富豪榜的时候,估算周正毅当时的资产为0.66亿美元,名列富豪榜第94位。周正毅在得
知这个消息后异常不屑,他在约见记者时,对在座各位说: “不只这些!我家族全资拥有的农凯发展,在上海以发展房地
产及基建为主,总资产近150亿元人民币,每年营业额达40多亿元。我投资了一些公路项目,数十亿元。我以前买的伦敦
广场,当时每平方米不过4 100元,现在市价2万元每平方米,利润达5亿元……这个项目我真的赚了很多钱,有一点不好意
思。最新购入的静安地皮,总销售面积约6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0亿元。”
这番话实在是颇为奇怪,它太不应该从一个坐拥多家上市公司的商业人物口中说出来。他在200 1年福布斯大陆富
豪排行榜的排名上升到第4 1位后,周正毅做了一件更令人想不到的事情一他主动找到胡润,要求把自己的排名放得更靠前
一些。在2002年的排行榜中,他如愿以偿地名列第l l位。
这个有趣的细节让许多人对周正毅刮目相看,这其实正是他要的效果。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诡异规则下,越是极端
的方式,越是与众不同的态度,就越能够造势。从此,周正毅从常常露面娱乐版的风云人物,一下子转变为在财经版面经
常出现的主流精英。如同一位资本人物评价的那样: “周正毅做的这些都是给人看的幌子。”这一切都是他为了进军香港
市场埋下的伏笔。
2002年1月,农凯集团以6180万港元正式收购香港盈荣集团74%的股权,随即将其股票更名为“上海商贸”,由周
正毅之妻毛玉萍出任董事局主席。这一桩收购让他在香港财经界又一次名声大振,出尽风头。
此时,农凯已经正式拥有了三家上市公司,同时又是两家证券公司大通证券和富友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外人看到
农凯集团涉足了五大行业:房地产、金融、贸易、农业及高科技产业。看上去,农凯的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程
度,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周正毅标榜的四大产业里,他真正看重的只有地产业。农凯在其他三个行业的经营完全可以用
“浮皮潦草”来形容,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填充。日后,当农凯崩盘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周正毅买来的许多项目,都是
只有一个空壳的纸上工程。在用其融到一笔钱,装模作样地比画几下后,周正毅就将其弃之脑后,甚至干脆卖掉。
这种左右互搏的运作方式,可以在社会公众和普通投资者面前上演瞒天过海的把戏,却瞒不住业内人士。2003年
前后,许多金融国内人士在私下谈到农凯的时候,总是难以掩饰对其的轻蔑。香港著名的买壳中介人刘梦熊甚至以8个字
来评价农凯的资本运作: “无道无义、无理无法。”
很显然,周正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在一些内部场合提到,农凯“很需要找一个好的出身”。这句话的言中
之意,无非是指农凯已经面临着声誉与资金上的取重问题,需要拥有一个更加光鲜、更加得心应手的资金通道。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