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农凯尽管未真正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无形之中却已在资本市场里拥有了潜在的力量。不久
之后,农凯便正式开始在A股市场上亮相。一家名叫徐工科技的公司业绩很糟糕,l999年时,其股价在每股8元左右,然而
至fj2001年的时候却达到了每股50元的高价。随后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徐工科技的股价狂泻到每股18.19元,一下子套牢
了大批散户。明眼人一看便知,这里面必然有庄家上下其手。在2001年12月31日公布的十大股东名单中,前五大股东皆为
徐州当地机构,而第六大股东则是农凯控制下的大通证券。事实上,徐工科技从上涨到下跣,这个完整的洗盘过程正是周
正毅与前五大股东合力坐庄的结果。
这是周正毅在A股市场上的初次试水。严格地说,徐工科技是一只小盘股,外面的流通股又大部分被控制,在前
六大股东联合坐庄的情况下,想要操控股价实在是轻而易举。因此,农凯这一次坐庄行为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可接下来,
周正毅却扎扎实实地做了几件大事,使得整个资本界都对他刮目相看。
农凯入手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即是日后名列农凯系四大支柱的海鸟发展。
海鸟发展的前身是l993年上市的海鸟电子。这家电子企业的业务,原本是为飞利浦等外资公司生产光盘,其效益
平平、表现乏力。可是,让周正毅动心的是,海鸟电子在静安区握有多块旧城改造土地。更重要的是,海鸟电子的流通盘
只有3980万股,如果能够将其收入囊中,无疑可以令农凯更上一个台阶。
按照这样的思路,农凯集团在200 1年5月、2002年9月先后两次用资产植入、现金支付的方式,控制海鸟电子26%
的股权,同时将其更名为“海鸟发展”。在获得了海鸟电子名下优质地块后,周正毅将旗下一些资产注入到海鸟发展中
去,再将其业务由电子设备制造转到房地产开发。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周正毅让海鸟发展的财务报表呈现出赢利的面
貌,海鸟发展的股价自然也随之攀升。
随着海鸟发展在股市中大放异彩,农凯集团在资本运作领域的名声渐渐传开。而海鸟发展下属的房地产项目同时
又为农凯集团带来了不菲收益,这让周正毅大感策略的正确。他开始潜心构筑自己的“农凯系”。在“国退民进”浪潮的
掩护下,他和当时叱咤资本市场的其他庄家一样,将那些老牌的国有企业收购过来,然后当成手中的筹码用掉。
农凯集团麾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就是这样一个被周正毅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筹码。
读者们应该大多听说过著名的上海老品牌一英雄牌钢笔,它的制造商英雄金笔厂在上市几年后,企业效益急剧滑
坡。这家上海本地企业就是被周正毅瞄上的“筹码”。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2002年1 1月25日,英雄金笔厂所属的英雄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雄股份)发布公告称:上海轻工集团将手上14.98%的国家股转让给上海华信集团。至
此,英雄股份的第一、第二、第三股东变成上海农业产业化集团公司、上海华信集团、上海农业投资总公司,而前两者的
控股股东正是农凯集团。在并购完成之后,英雄股份很快就“搬进”了农凯总部所在的兴业大厦。在进行了财务报表和固
定资产方面的改造之后,英雄股份的业绩变得令人惊喜,股价也由此持续攀升。
两场资本运作后,农凯集团在大陆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基本上已经奠定了。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周正毅谈道:
“我们要背靠资本市场,借力做第一流的地产商。”
如果仅仅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描述,那么我们很可能对农凯的坐庄方式产生误解。和同为“地产+金融”的泰跃
系相比,它并不完全追求在地产界的深度发展。随着农凯系渐渐成型,周正毅越来越感觉到,中国商业的游戏规则实在是
太过另类:认真经营的一个好项目未必会在一两年内赢利,也就不一定能获得配股融资的资格;如果自己坐庄动手炒作,
反而可以成为大众眼中的“好企业”。
以周正毅的资本炒家心态,选择了一个炒作之风盛行的时代进入一个炒作盛行、规则诡异的资本市场,又如何会
有好结果!因此,周正毅在地产业中进行的种种经营,只不过是他用来坐庄股市的筹码而已。基于这个理念,周正毅的投
资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原来的精打细算不同,他开始不在乎究竟用多大的代价来收购项目,因为他总可以用灰色的手
段将花掉的钱再赚回来。
农凯坐庄的典型手法,是将上市公司当成质押资源,向银行申请贷款。这种手法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先放出收购
的消息,预交定金之后,拿上市公司的并购合同向银行贷出并购所需的资金;在完成并购之后,再用资产置换的方式,将
其他项目和资产转入上市公司,把资金置换出来。在农凯内部,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周正毅费尽心思设计的复杂的资本
平台,其功用正是进行以资产置换为目的的关联交易。农凯系这些公司之间的相互担保、多重质押、资金输送等违法、违
规现象不胜枚举。其形式之复杂、数字之巨大,除了周氏夫妇之外,几乎再无一人能搞得清。
农凯所进行的种种欺诈与投机性的经营方式并非独创,许多与它同一时期甚至更晚的资本系族,都采用了这样的
方法。比如在资本市场上有“湖南德隆”之称的湘军资本代表鸿仪系,在这一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根本不曾认真实施过
任何一个项目。相比之下,农凯的收购与兼并,许多还都紧紧盯住那些半成品项目。
如果按照成熟的资本市场标准来判断,农凯这样的敛财手段是很难继续下去的,可是,在中国,许多比这更明目
张胆的庄家行为都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像农凯这样并不显山露水的庄家,自然也就很难被发掘出来。而随着周正毅对这
种手段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农凯对这种灰色方式的依赖也越来越强。
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出现在2002年6月。当时周正毅陪着几位来自香港的投资家在上海“游车河”,游览之
余,周指着几处大厦,告诉众人这是农凯的产业。一位投资家问道: “这些物业出租了几成?卖掉了几成?”周正毅的回
答让所有人都非常惊愕: “没租,也没卖,我不需要动用这些资金。”
当一家曾经号称“要做上海最好地产商”的企业领导者说出这样的话时,其资本运作的实质也就可以一眼望穿
了。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