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凯集团是周正毅夫妇于1997年1 1月在上海创办的,注册资金l亿元。取这么一个名字,是因为“公司主营农业
及相关产业的实业投资与股权投资”。且公司的台伙企业是上海农业投资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农投),这家公司隶属于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农委)。有了这层关系,便可以对外宣布农凯集团背靠上海市政府。农凯的“凯”字,则来
自上海凯顺物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顺发展),这家公司是周正毅麾下一家装饰公司的股东。
此时,连续经历了国有股收购、港股保卫战两场大胜的周正毅,眼光早已不同往昔。他决心打造出一个庞大而复
杂的资本平台,争取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收益,为日后更大规模的资本运作作准备。
周正毅构架农凯集团的方式很独特,这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在资本控制上却有着高人一筹的独特手段,对权
力体制的理解更是非同寻常。他的手段总结起来,可以称为“连横”、“台纵”、“中央集权”。
“连横”这一构架方式,指的是公司之间的横向联合,用共同出资的方式,打造一家新企业。除掉由凯顺发展、
上海农投等共同组建的农凯集团外,周正毅先后用凯顺发展等多家企业共同投资,用“亲上加亲”的办法,组建了上海农
凯联合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凯联合)、上海名特优农副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特优)等企业。在这种横向
联合中,周正毅往往出资不多,却能够拉拢来大笔资金,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
“台纵”这一方式,指的是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纵向联合。从l998年开始,周正毅就频频出手,完成了多起垂
直的结合。1998年2月,农凯集团和凯顺发展共同出资3000万元,成立农凯联合。仅仅一个月后,农凯集团就和子公司农
凯联合一起,分别出资l000万元,成立了上海农凯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凯工贸)。一年之后,子公司农凯联合与孙
公司农凯工贸又垂直合作,共同出资2000万元成立了上海爱普乐钟表珠宝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普乐)。在这种上下
级企业之间的合作中,往往很难分辨新成立的企业究竟有多大的实力,也很难界定公司资产的性质,这为日后周正毅购买
上市公司,进行题材炒作提供了相当广袤的想象空间。
无论是“连横”还是“台纵”,周正毅的目的都是为了构建一个交互持股、结构复杂的资本平台。这种招数在同
一时代的庄家中很是流行,例如同时代的吕粱,稍晚一些的顾雏军等人,对这一手法的使用也相当熟稔。而与其他人不同
的是,无论股权结构多么复杂,周正毅都始终保持着他对农凯的绝对控制。这就是所谓的“中央集权”。
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从l998年开始,农凯集团在5年的时间里,一刻不停地进行扩张,先后收购、成立
了十多家关联企业。然而这些新增企业的公章、财务专用章却都要由农凯集团的行政办公室保管,需要使用的时候,要填
写一份《农凯集团印章申请单》,再交给周正毅本人过目审批。
很显然,在这样的架构下,农凯集团初步形成了一个重门叠户、互为关联的资本平台。在尚未开始其坐庄生涯之
前,这种复杂程度就可以用盘根错节来形容,而日后周正毅真正将资本操纵的内容引入农凯之后,它的内部便成了一个迷
宫。直到农凯覆灭,这其中十余家骨干企业、数十家二三级子公司与四大上市公司的资产关系,仍然只有周正毅一个人弄
得清。
在欧阳逸飞的《周正毅问题调查》一书中甚至这样描述: “周正毅全资拥有的农凯集团位于上海江宁路188号的
总部内。当你走入江宁路188号的兴业大厦,抬阶而上时,不断变换着的是与农凯集团关联的各家公司的名称。”农凯盘
根错节的庞大身躯可见一斑。
对于这种接近“一人机制”的架构方式,周正毅本人并不讳言。他在一次与记者的交谈中说道: “我负责把项目
竞争回来,具体的过程我都不管。当我感觉到一个项目可以做时,就把它先交给法律部,考察里面有没有法律风险;法律
部如果通过,再交预算部,考量该项目的收益率;如果有利可图,就写一份报告,最后总裁会议上决定投不投,怎么
投。”周正毅对农凯权柄控制之严,其企业内部架构之复杂,以至于在崩盘之后,竞无一人能够理得清农凯的乱账。
“港股保卫战”让周正毅一战成名。不过在当时,股票仅仅是他实现财富量级跃升的手段而已,对于更高级的玩
法,他还没有足够的准备。因此,想要亲自坐庄,想要在股市上办好大事,还需要运作一些实际的项目,一方面为日后收
购上市公司、进行题材炒作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则可以继续壮大公司资产。
日后,常有人认为周正毅只是占尽便宜与运气,善于投机取巧而已,其实从这一段时期他的表现来看,此人极有
金融天赋与投资眼光。据与周正毅有过合作的人回忆说: “周正毅在别的方面谈吐一般,但如果你和他谈金融,谈债券,
绝对一流。”而一位曾经负责农凯期货业务的员工也证实了这一点。据说有一次农凯的期货部门在香港操作,不慎亏损了
4000万元,周正毅“关起门乱骂了两个多小时”,随后自己开账户操作,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将4000万元的亏损赚了
回来。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期货交易后,周正毅看上了一个新领域,那就是蒸蒸日上的房地产业。
其实,周正毅看上房地产业,其理由不外乎有三条。
首先,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尽管中国并未被直接祸及,但经济上的压力却依然存在,为了拉动内需,能
够带动巨额消费的房地产业自然拥有了发展的理想环境。其次,随着l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政策,加上个人住房信贷的
放开,房地产业又获得了政策上的助推。最后一个理由则来自于周正毅的偶像情结一李嘉诚因在低潮期吃进大量地皮,从
而在1984年香港经济复苏时一举成为亿万富翁。因此,周正毅开始进军房地产行业,这在农凯的企业历史上,是一个颇为
重要的转折点。日后,周正毅纵横资本市场所进行的所有资本运作,皆围绕着地产行业而展开。他借此收购4家上市公
司,在黄浦江畔构筑起他的金融帝国。然而周正毅恰好也失陷于地产,这番轮回般的宿命,让人们在喟叹命运弄人的同
时,对中国地产界的资本状况也产生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农凯的商业历程中,周正毅进军地产业实在可称精妙手笔。他以每平方米6000多元的价格收购了上海著名的烂
尾工程兴业大厦,投入l亿元将其建完并装修后,这幢大楼很快便升值到了5亿元。200 1{V,他又以每平方米4 100元的超低
价收购了另一栋上海古北新区的烂尾楼伦敦广场,在同样投入了l亿元之后,很快便挂出每平方米l8000元的牌子对外出售
了。
客观而言,农凯前期在地产开发上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周正毅买回来的项目,往往都是那些“半拉子工程”。和
同为“金融+地产”模式的北京泰跃系不同,农凯最成功的地产项目起初都是半成品,而不像泰跃系一样从头到尾独力完
成项目运作。周正毅将自己的运作理念总结为“四两拨千斤”一“别人一个项目从头做起,做大了之后某个环节出现了问
题,做不下去了,我们就把它低价收回来,然后重组,好的精益求精,不好的淘汰掉”。日后,尽管农凯最终失陷于地产
领域,但论及其早期的项目开发,其赢利之丰厚、投入产出比之高,依然能令人对周正毅的投资眼光钦佩不已。
尽管在这一时期,农凯并没有在资本市场上做出什么大动作,周正毅也似乎在资本市场上灵感全无,看上去与他
资本炒家的身份极不符。但真实的情况却是,他正在潜心策划一系列宏大的资本运作项目。从日后来看,它的规模之大,
全然超越了同时期绝大多数的资本项目。农凯也正是借此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资本系族,而周正毅本人也由
此一跃而成为“上海首富”。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