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周正毅夫妇做了一件彻底改变命运的大事:在股票市场上兴风作浪。
1992年夏天发生的“深圳认购证案”让政府的决策层开始感受到股市的火热。他们如获至宝地发现,这个正在活
跃起来的资本市场还有另外的功能,那就是给势已衰颓的国有企业输血,借助股民的手将它们拉出破产的泥潭。经过一些
学院派经济学家的讨论之后, “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成为“搞活和增强国有企业实力”的最佳战略选择。
由此,全国各地那些最大、最困难的国有企业,陆续开始了它们各自的上市历程。很显然,它们之中的绝大多
数,并不适应在资本市场中进行融资,甚至根本不具备上市的条件。之所以能够获得上市资格,一靠政府的指标分配,二
靠“资产剥离”、“产业重组”、“虚假财报”等招数。而这种所谓的上市,也只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苟延残喘。如同
当时《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所记述的那样: “看起来,国有企业是永远要人家来扶持的,过去是政府的财政,接着是银
行,现在是股市。扶持的办法就是不停地把钱送到国有企业里面去。”
这段历史的功过是非,早已经盖棺论定,日后的事实也证明,国有企业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多大改善, “一年绩
优,二年绩平,三年亏损”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些国有企业在挥霍了融来的资金后,便迅速再次陷入困境。日后,正是这
些既无能力在经营上振作,又无能力改善机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壳资源”,引得那些大大小小
的资本玩家在股市上搅动波澜,兴风作浪。
此时的周正毅,还远没有日后的强大实力,也没有运筹帷幄、指挥一家乃至几家上市公司的能力与头脑,然而,
这却并不妨碍他从国企上市当中牟取厚利。他依靠的手段,就是从二级市场上低价收购职工股、内部股这些统称为“国有
股”的非流通股。
周正毅开始以个体户的名义,专门从事二级资本市场的股票运作。由于职工股必须在企业上市三年后才能流通,
所以,那些有资格购买“内部股”的国企员工,普遍选择在上市之初私下抛售股票。而一些有远见的人,则开始在所谓的
一级半、二级市场上接手,待其上市之后,这些股票往往可以获得数十倍的差价利润。
和金融圉人士广有交结的周正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发财的好机会,他开始在上海、江苏、福建、浙江等省份频频
动作,倾囊收购国有企业的原始股和内部职工股。数年之后,周正毅依然津津乐道这一段日子: “当初很多国有企业排队
上市,我们用个体户名义,开始收购职工股,那时国企员工通常要现金不要股票。买来的股票等到上市,就可以由几元升
到几十元。”
在收购之后,周正毅或是将这些股票倒卖给一些金融信托机构,或是等到上市后甩卖套现。那是一个肆无忌惮的
年代,只要胆子足够大,眼光足够远,一夜暴富并不是传说。如果我们把视角稍稍放广一些就会发现,1995年的国企体制
改革,实在是中国商业史上颇具影响的大事件之一。许多资本炒家利用人们贪图小利的心理,抓住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良好
时机,周正毅正是这些人之中的一个。直到今天,我们都无法确知他究竟从这种股票倒卖当中赚了多少钱,只知道周正毅
在日后轻描淡写地说: “我记得涨得最厉害的是格力空调,由两三元一股升到20多元一股。 ‘福建九州’买得最多,有两
千万股。当时买这些上市国企的股票,个个都能赚大钱。”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改革大潮中,周正毅的起家历程并没有太多的
独特之处。他与许多发家的民间富豪一样,都成功地利用了政策上的漏洞,凭借着自己的敏锐直觉,在合法与违法的中间
地带牟取暴利。这种近似于灰色的经历,造成了这些富豪在成功后依然乐于放手一博,完全蔑视游戏规则,甚至无视法
律。日后,周正毅的“钻空子、擦边球”的经营风格,恐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结于这一时期的成功。
如果说,在沪深两市当一个二级市场炒家,是周正毅完成的资本市场初级课程的话,那么,他在香港股市上的冒
进,则让他在瞬间提升了自己的财富量级。
从1997年2月开始,一个名叫乔治·索罗斯的美国投资家突然浮出水面,以令人生畏的国际金融大鳄面目,用他
领导的量子基金,横扫东南亚地区的股市、汇市。外资因此纷纷逃离这些东南亚国家的资本市场,由此引发了一场规模空
前的亚洲金融危机。
作为亚洲最大的资本自由港,香港自然无法幸免。在国际炒家的狂轰滥炸之下,香港资本市场的状况几乎可以用
惨烈二字来形容:恒生指数被拦腰截半,逼近7000点关口,许多银行家、投资家的财富因此缩水,缩水程度甚至高达
70%。这样的惨烈景象,自然令本就小心翼翼的香港股民更加谨慎。在一片凄惶之中,动荡的紧缩效应迅速波及整个股
市,连一些平时表现上佳的绩优股、蓝筹股都被祸及,其跣幅之大,让香港本埠居民都望而却步。只有高中文化的周正毅
对国际金融炒家和量子基金一窍不通,但是他却本能地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1997年的初秋,周氏夫妇以异常低廉的价格,大量购买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企业的蓝筹股。在周
氏夫妇看来,尽管香港股市已经乱做一团,但却是个抄底入市的好机会。一是香港股市只是因为受大环境影响而暂时下
跣,风雨过后,情况马上就会扭转;二是这些股票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成长空间,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企业都有着大量的
优质资产。加上李嘉诚非凡的资本背景,如果能够翻身,一定可以彻底摆脱目前的状况。因此,尽管股市一片风声鹤唳,
这场金融风暴尚看不到终结的迹象,也不知道股价会不会继续下跣,但是直觉告诉周正毅,他应该冒险一试。
以身涉险的周氏夫妇,在没有任何保证的情况下,战战兢兢地囤积了大量港股。就这样,在1997年,这个从棚户
区里走出来的上海人一头扎进港岛的股市风云中。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个文化程度不高、读书不多的人,居然赶上
了一波世纪规模的大行情。
在这场风波中,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件事情,那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中国中央政府的态度。
此时香港刚刚回归数月,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香港是否能够平稳过渡。因此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即便是一贯奉
行自由市场政策的香港特区政府,也迫于压力,不得不对资本市场作出干预。更重要的是,在中央政府态度明确的支持
下,香港特区政府迎战国际资本的资金与政治上的顾虑顿时化解。于是,也就是在周正毅进入香港股市后不久,香港特区
政府正式迎战国际资本炒家。
在这场接近一个月的对战中,香港特区政府投入了高达l637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尽管损失惨重,却成功地逼退了
索罗斯等金融大鳄,牢牢地守住了恒生指数?800点的关口。到lo月30日,恒生指数已经重返l0000点。在两级政府的合作
下,港股保卫战就此结束,在保证香港股市没有崩盘的同时,也宣布了香港“自由市场”时代的终结。
日后的研究者认为,周正毅的入市,是在得到了一些国内消息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有准备、有计划的抄底行
动。周正毅夫妇在港股最低迷的区间入市,无论情形如何险恶,都死死握住股票绝不出手,其目的就是抄底等待政府救
市,一旦风暴过去,股市反弹,就出局套利。不过大概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国际游资与香港特区政府之间的激战
会达到如此大的规模,香港特区政府的救市力度会如此之大,救市决心会如此之坚定,中央政府也不惜代价充当后援。他
更没想到的是,这场港股保卫战过后,股市反弹竟然会如此迅猛,让他在最初的预期之外,又有许多额外的惊喜。到第二
年的春天,在此役当中获利数亿港元的周氏夫妇,终于脱胎换骨,洗掉了二级市场炒家的土气,一跃成为纵横沪深港三地
的金融大鳄。他麾下的农凯集团,也开始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