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4岁的上海青年周正毅决定关掉自己的小香烟店,因为他要出国去日本了。
经过几年的改革开放,此时的国人已经变得现实起来。比起在国内上班或者摆小摊,留洋打工无疑是一条更具诱
惑的致富之路。留洋打工不仅收入比国内高出数倍,更有一夜暴富的可能。比这更有诱惑的是,当那些近在港澳、远在日
韩东南亚打工的人们归来的时候,总是会肩挑手提放像机、录音机、电视机一类的电器。比起传说中的高收入,这些在国
内还很稀罕的电器,对于还处在现代化启蒙阶段的中国人,有着格外的吸引力。因此,无论是粗通还是精通外语的人,只
要能够找到一个机会,就会拼命挤出国门。一时之间,在许多大城市的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身影:他们手捧着
《许国璋英语》边走边看,或是一手拿着烧饼或馒头,一手把半导体托在耳侧,边吃边听外语广播。这些人往往以留学为
借口,出国之后却开始四处打零工、做小贩,或夹或带地把国内的小货物带到国外,再把外汇、电器捎带回来。周正毅正
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
这是一个相貌英傻的上海青年,他出生在上海最贫穷的杨树浦棚户区里。这样的出身,从上海那句著名的民谚
“若要苦,杨树浦”就可以知其大概。高中毕业之后,他顶了父亲的班,在上海电站辅机厂当保管员。这在当时是一件司
空见惯的事情,不过,微薄的工资对于周家的生活状况,实在起不到什么改善的作用。
1981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气氛渐热。“万元户”乍一出现,便被长期处于物质贫乏状态的人们竞相追捧。那些
不安于贫穷的人们,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脱离贫穷。自幼头脑灵光、工于心计的周正毅,自然不可能安然处之。很快,
他便辞去了工作,在家门口摆了一个小早点摊,竟然大受居民欢迎。积累了一点钱之后,20出头的周正毅和姐姐合伙开了
一家杂货店,专门卖些外国香烟、广州服装,捎带着倒卖外币。周正毅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也没有什么经商的经验,可
是,他做起生意来却格外用心,买进卖出总是高人一筹,有上海人“精打细盘”的劲头。多年之后,从附近老人的嘴里,
依然可以听到周正毅“做得活、做得俏”的评价。
显然,这种规模的“小打小闹”,尽管效果不错,却始终没办法脱离棚户区的方寸之地。于是,在攒足了7000元
所谓的“留学费”之后,周正毅去了日本,这大概是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一件大事。在当时留日打工的狂潮中,一般的务工
者会选择在餐馆打工,做洗碗工、服务员一类的苦力工种;头脑略微灵活一些的人,则会夹带一些小商品去日本贩卖。其
中最受欢迎的商品,是一种名叫“章光101毛发再生精”的产品。大陆第一辆法拉利轿车的车主李晓华,正是靠在日本代
理该产品,成功地积累起巨额财富的。
显然,从日后周正毅的发展轨迹来看,他并不愿意从事那样的体力劳动,尽管他经常被人鄙夷地贬斥为“没有文
化”。这个“脑筋活络”的青年人很快便加入了夹带商品的小商贩队伍中。日后,他对媒体语焉不详地表示: “当时带的
货很多,都记不清楚了,好像是生发水。”不过,熟知他的人却有另外的说法。在他们的回忆中,周正毅确实倒卖过一些
商品,但是真正让他赚到钱的生意,却是帮助其他的打工者前往日本。这在当时是一桩非法的生意,然而却利润丰厚。这
和周正毅日后在资本市场上善于利用政策漏洞、逃避低效监管的灰色思路一脉相承。他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出来的风格,在
此时便已经显露出来。
1989年,周正毅带着攒下的50万元人民币,从日本回到了上海。和当时众多将海外打工所得存在银行里的人不
同,周正毅并不甘心只做一个靠利息生活的“息爷”。他开起了一家名叫“美通”的饭店,同时又经营起当时最时髦的生
意一桑拿浴池和卡拉0K。然而,l989年的上海,各路神仙已经纷纷发家,并无根底的小饭店老板周正毅,根本没有机会挤
进正规的上海商圉,而这恰恰是周正毅一直所不满足的。
于是,在两年之后,周正毅又把这家规模不大的饭店关掉,在其妻毛玉萍的支持下,在著名的黄河路美食街上,
开了一家“阿毛炖品”。这是一家以豪华装修、特色炖品为主题的饭店。这家店一开业,即得到刚刚富裕起来的上海人的
追捧,迅速在黄河路站稳脚跟,并一度门庭若市,成为黄河路上最耀眼的食界新星。靠着“阿毛炖品”带来的丰厚利润,
周氏夫妻二人的生活大为改变,而周正毅的明星风格,在此时也初现端倪。据说,常常停在“阿毛炖品”门口的那辆红色
法拉利,是全上海第一辆法拉利,而它的主人正是饭店董事长周正毅。
不过,对周正毅而言,利润上的多寡,倒并不是他最在意的事情。他看重的是,这家接近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的饭
店在最鼎盛的时期,每到吃饭时间,总是会涌入大批金融界人士。他经常可以看见银行、证券等行业的高层人士在此就
餐。当时,大家甚至将这里戏谑为上海银行界的“公共饭堂”。风度不凡、出手大方的周氏夫妇二人,因此在金融国内拥
有了广泛的人脉,日后,周氏夫妇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频频出手,所依赖的资源和关系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个时期积累
下来的。
在和这些金融圉人士的接触中,周正毅接收了许多相当新鲜的观念,更领悟了不少高层面的经营之道。从这些人
的身上,周正毅懂得了该如何运作现有资金,见识了如何靠银行融资,像“乘电梯”一样借势而起。很快,他就将步入上
海的主流商圉,在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平台上施展拳脚,在那里他才能打造起他的资本帝国,才能在黄浦江畔的百湾千滩
之上留下赫赫声名。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