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鸿仪的质疑是从2003年5月开始的。当时,有上海首言之名的“农凯系”主人周正毅刚刚翻船,媒体与投资者
对“股市庄家”的怒斥日甚一日。在这样的情形下,几年以来始终迅猛扩张的鸿仪,自然就成为了人们猜疑的对象。而鄢
彩宏言之凿凿的“产业整合、产融结合”究竟是空中楼阁,还是实打实的项目,令外界如陷云雾,根本无从分辨真伪。
真正开始将“鸿仪系”内幕真相曝光于天下,还要缘于国光瓷业的一次群体事件。
国光瓷业的前身是位于瓷都醴陵市的国光瓷厂,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经是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专用瓷器的
定点生产厂家。因此在陶瓷类企业中,它的名声与资历都很不一般,很多领导和外宾到达醴陵后,都会选择前往参观。
2003年9月2了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层前往醴陵视察,并到生产“毛主席用瓷”的国光瓷厂参观。让人始料不及
的是,得知消息的国光瓷厂3000余名在职职工突然罢工,还一度将道路堵死。随后,工人们再次聚集,涌向国光瓷业费姓
副总裁的住处。
之所以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原因都在一个“钱”字上。
根据工人的说法,国光瓷厂的经济效益奇差无比,3000多名在岗职工,每个月每人只能拿至U400多元。即便是如
此低的工资,也已经拖欠了两个月未发。
国光瓷业亏损的历史颇为久远。早在1994年,由于技术革新失败,导致瓷器产品一级品率从80%锐减至U30%,瓷厂
也因此损失了两千余万元。从此之后,国光瓷厂便在长期亏损的泥潭中无力自拔。根据内部人士的爆料,l996年的时候,
国光瓷厂已经山穷水尽,迫不得已将剩下的500万股原始股,以每股2.8元的价格出售给株洲市几大单位的员工,靠着这笔
钱,才渡过难关。
正因为如此,如果这场罢工发生在1996年前后,丝毫都不令人惊诧,可是,它居然发生在2003年,那个时候的国
光瓷业,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一大二穷的国有企业了。在鸿仪入主之后,它被宣布完成了产业整合,成为一个横跨瓷业与制
药两大产业的新型企业。
比这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鄢彩宏完成了对它的收购之后,国光瓷业的财务报表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亏损的记
录。不仅如此,从2000年开始,国光瓷业历年的净利润都突破了2000万元。就在罢工事件发生之后,国光瓷业发布了它的
第三季度季报,宣布“前三季度主营业务共产生利润4484.68万元”。
如此一来,事情变得越发扑朔迷离,一面是拖欠职52300万元不到的工资,一面是上市公司报表上的持续赢利。
这样自相矛盾的局面,自然令局外人无法理解。
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 《2 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在2003年底,特别前往湖南醴陵进行探访。让人吃惊的是,
国光瓷业所展示出来的面貌,与鸿仪所描述的宏图远景相距甚远,不仅如此,甚至还显露出几分破败气象。在《国光瓷业
迷途》的报道中,记者用十分感性的笔调记述道: “2003年岁尾的最后几天,位于湖南省醴陵市的国光瓷厂门口,三三两
两的职工懒懒地坐着闲聊。冬日的阳光下,看不到丝毫充满暖意的兴奋。在国光瓷厂的车间里,写着‘企业有难,匹夫有
责’的大字报随处可见。”
显然,这样的景象不应当存在于一个看上去朝气蓬勃的上市企业里,它倒更像是20世纪80年代那些积重难返、治
理无度的东北老国企。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一国光瓷业年年赢利的财务报表是假造出来的,为的
是营造繁荣发展的假象,以便上市公司在股市上继续圉钱。
如果不是用这种追根究底的研究方法,我们可能很难看清当时的真相,更无法对鸿仪“不计成本、只求规模、不
问管理、但套资金”的l6字扩张模式有直观的认识,更无法了解到鸿仪系在市场上纵情驰骋背后的真相。
事实上,鸿仪不仅在国光瓷业的财务报表上造假,甚至连国光瓷业始终高举的“产业整合”战略,都是鸿仪假造
出来的。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