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美股学堂 > 学习3 >

收购:资本湘军的崛起(二)

时间:2014-10-06 21:12来源:未知 作者:zhi

    在鸿仪土崩瓦解,一切都水落石出之后,我们自然可以理清这起并购案的来龙去脉。然而在当时的熊市背景下,
一家被市场普遍认为没有希望的sT公司,竟然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起死回生,这本身就是一件容易令人产生太多幻想
的事情,加之鄢彩宏刻意低调的行事风格,更让一切变得扑朔迷离。然而对于那一时期的中国股市来说,越是神秘的东
西,往往越能吸引注意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鄢彩宏恰好利用了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特质,成功地把张家界拉出泥
潭。
    对sT张家界的重组以及成功摘帽,让鸿仪在资本市场上一战成名。从此之后,鄢彩宏开始在资本运作的路上狂
奔,先后有多家上市或非上市公司成为鸿仪资本湘军阵营中的成员。
    2002年9月,在经过两年的漫长等待后,鸿仪受让了国光瓷业2700万股国有法人股;又通过一系列关联交易,将
安塑股份收入囊中,随即将其更名为嘉瑞新材;随后与另一资本大佬,成功系的掌门人刘虹联手坐庄上市公司湘酒鬼。随
后,鸿仪又分别对这些企业进行了产业整合,为它们设计了极富诱惑力的战略。这些企业日后都成为“鸿仪系”最主要的
支柱成员。
    2002年至2004年的两年时间里,鸿仪在湖南一省之内,构筑了一个庞大的企业群。藏身于幕后的鄢彩宏在不动声
色之间,即已控制了张家界、国光瓷业、嘉瑞新材、湘酒鬼、亚华种业5家上市公司,赫然形成了一个规模惊人的“鸿仪
系”。如此迅猛的崛起过程,令外界目瞪口呆。一位北京投资圉的资深人士面对记者感叹道:  “湘军悍勇,湖南的资本玩
家也是如此,鸿仪肯定是预见到了新机会,这些人都有比别人早看到几步的本事。”
    站在今天回头看,这个虬障勇”的评语是相当有趣的。在当时,绝大多数人对它的解读,都仅限于迅猛的扩张速
度,然而从日后的事态发展来看,这个虬障勇”大概还包含了一层鲁莽的含义。
    在21世纪初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往往被视为对国有资产的侵吞,例如顾雏军的收购行动,就
被批判为“利用财务技巧,在国退民进中席卷国家财富”。其实,这并不是全部事实,真相是民营企业家在完成并购,
“捡了便宜”的同时,常常还要背上一些国有企业留下的包袱,甚至与政府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而这些东西是无法向外
界公开,也不能用寻常的财务手段进行计算的。在中国资本企业的成长路径中,这种利益的交换广为存在,却不能对外人


道。它们既像是充满诱惑的美酒,也是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因此,鸿仪一下子收购这么多国有企业,不免让业内人士陡
生几许担忧。
    一位鸿仪的高层曾经透露,有一次,鄢彩宏兴致颇高地夸口:  “我别的不讲,资本运作还是很有一套的,不然我
能拿这么多公司?”这位高层回答说:  “你出价那么高,自然拿得到。”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鄢彩宏竟然脱口而出:  “我
只要控制湖南省三分之一的上市企业,省里就不会把我怎么样。”此言一出,四座愕然。
    显然,鄢彩宏这样说,不由得让人心生怀疑:鸿仪的发展依靠的是什么?是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还是在赌政
府敢不敢切断彼此之间的利益链条?无论答案是哪一个,对于一家企业来说都是相当危险的。
    这也就是说,在资本市场上,鸿仪要面对的既有资金链的风险,又有政商关系的博弈。鸿仪必须努力维持这两
者,确保在任何一方面都不出问题,否则不仅无法生存,还会惹来弥天大祸。
    从日后的事实看,鄢彩宏对这种风险并不是一无所知。在鸿仪出事之后,  《商界名家》杂志曾经十分感慨地写
道:  “他处心积虑的‘阴谋’,让他活得实在太累。他显然清楚自身的家底,凭着关系玩资本无疑是高空走钢丝、冰上跑
步。他越是小心翼翼,就越是从侧面佐证他内心的紧张。鸿仪系的泡沫他也比任何人都了然,他非常明白自己注定要当救
火队长。自从涉足资本市场,10年内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路上,担保、融资、认购,到再担保、再融资、再认购……鸿
仪系的泡沫越来越大,而其中风险递增到后来已不是他鄢彩宏凭个人的关系与实力所能应对的。”
    这样的评语显然一语中的。从另外的角度进行观察,鸿仪的每一次收购,都像是在钢丝绳上舞蹈。它旗下的公司
越来越多,但鸿仪的自有资金却并没有多少。或者说,鄢彩宏并没有从口袋里拿出真金白银来收购新企业,而是通过整合
旗下已有企业,释放利好消息将股价抬高,然后拿股票向银行进行质押,用已有的企业来对外担保。根据鸿仪事发后披露
出来的数据,到2005年,鸿仪麾下的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总额已达25.41亿元,其中属于关联担保的金额就达到了l3.2亿
元。而另一方面,鸿仪占用旗下上市公司的资金,也达到了惊人的1 1.5亿元。
    2005年2月,根据记者袁立波的调查,鸿仪的违规担保情况已经令人触目惊心。他仅举亚华种业一例来说明:亚
华种业对外担保总额达到5.1亿元,占其200:_3年净资产的了4.5 1%,早已超过了证监会所规定的50%的警戒线,而这居然是
鸿仪系内违规担保额最小、程度最轻的一家企业。
    由此可见,鄢彩宏的扩张,看上去凶猛异常,实际上却是以一种无视现行监管法规、无视股民利益的手段,从银


行和股民手中骗贷套利而实现的。日后,鸿仪的扩张被总结为“不计成本、只求规模、不问管理、只套资金”l6个字。观
察鸿仪的发展历程,这样的总结不可谓不精准。
    事实证明,鸿仪的虚假繁荣不仅仅体现在资金的获得上。在事发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曾经被鄢彩宏奉为圭臬
的产业整合,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个个精心打造的骗局。

 

(责任编辑:z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 美股论坛-洋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