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肯定,传统的物质财富观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
要,需要新的财富观。不过,虚拟财富观也面临一些争议。例如,
张仁德等(2004)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财富具有物质性、社会性
和价值性等特点,虚拟财富不是真实财富,虚拟财富的源泉不在自
身而枉文体经济之中。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下财富具有两大基本属
性(社会性和价值性)和不口J‘分割性,虚拟资产或虚拟财富根本不
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即“真实财富”。因为它不具有物质性,
从而也不具有价值性,更谈不上其价值的独立存在。李宝翼
(2005)则认为,对个人和家庭来说,虚拟财富的增加也能够带来
所支配商品和劳务的增加,冈此虚拟财富可以说是财富;对一个开
放的经济体系来说,本国居民持有虚拟资产的净增加(来自于国际
与困内两个层面),能够增加本困所支配的伞球范同的物质财富数
量,这种虚拟财富的增加代表了财富的增加,而从仝世界角度看,
这种增加代表的只是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而不代表财富总量的增
加。不过,对一个封闭的经济来说,全社会获得的商品和劳务的增
加,只能通过投入要素增加、技术进步等冈素获得,虚拟财富的增
加并不能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只能看作财富在不同利益集团、不
同卡f:会阶层的分配变化。
但是,虚拟财富是否具有创造功能,或者从更广的角度来看,
虚拟财富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却是需要去深入分析的。由于虚拟财
富拥有再分配功能和对物质财富的支配功能尤其是虚拟财富的聚集
功能以及其良好的流动性,其对物质财富创造过程的影响也是不可
避免的。众多学者分析的诸如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虚拟经济
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是基于这一m发点。众所周知,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几乎都是从虚拟经
济领域的危机演化为整体经济系统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财富旱
现了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财富的创造是以虚拟财富的形态而小
是以物质财富的形态出现的;第二,财富积累从劳动积累转变为
“不劳而获”。徐长生(2002)的模型分析了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
的关系,指山短期波动能改变长期增长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
虚拟财富对于一国长期增长的路径也产牛_r一定的影响,虚拟财富
止逐渐赋予了创造功能。
我们认为,就物质财富与金融财富的关系来说,一方面物质财
富确实优先于虚拟财富而存在,而虚拟财富来源于物质财富,而物
质财富存在和发展到高级阶段,必然通过虚拟财富表现出来;另一
方面,虚拟财富反过来又对物质财富的牛产和流通产牛影响,并通
过其再分配功能和聚集功能等,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