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天下资讯 > 资讯分享 >

创新是表现创业精神的特殊工具

时间:2014-11-04 16:32来源:未知 作者:zhi

【德鲁克如是说】
创新是表现创业精神的特殊工具
【实例与活用】
——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裤》
    德鲁克认为,创业精神视变化为常规,在创业中,创业家最主要的任务是做与众不同的事,而非将已经做过的事
情做得更好。创新不仅带来创业的机会,更是为成功提供了保证。
    1975年8月的一天,四川省汶川县白岩村的青年姚岩松,劳动之余坐在地上休息。他意外地发现,脚下有一
只“屎壳郎”在向前爬行,而且正推动着一团比它自身重几十倍的泥土。这一现象引起了姚岩松的兴趣,他蹲在地上仔细
观察了好久,似有所悟而又好像越来越迷惑不解。
    第二天一大早,他在山坡上又找到了一只“屎壳郎”。为了做进一步观察,他用白线拴了一小块泥土套在这
只“屎壳郎”的身上,让它拉着走。奇怪的是,这一小块泥土比昨天的那块要轻得多,而这个“屎壳郎”却怎么也拉不
动。姚岩松接着又找了好几只“屎壳郎”来做同样的试验,情况都一样。这让姚岩松悟出一个道理:拉比推更费劲,能够
推得动的东西未必能拉得动。
    姚岩松曾开过几年拖拉机。他早就发现,在电影上看到的那些各种各样的耕作机械不可能行驶在自己家乡狭小、
又高又陡的山地上,他深深感到遗憾。这时他联想到:能不能学一学“屎壳郎”推土,将拖拉机的犁放在耕作机身动力的
前面呢?
    按照这一联想,他把从山上采摘来的茅花秆一节一节地切断后,又一节一节地制成“把手”、“机身”、“犁
圉”等,忙碌了几天,他终于制作出了一台用茅花秆和小铁丝做成的耕作机模型。3个月后,姚岩松耗费数千元制作的耕


作机开进了地里,但它却不听使唤。寝食不安的姚岩松有一天在岷江河畔被一台推土机吸引了。他发现,推土机由于机下
有履带,所以稳定性强、着地爬动力好。这时他又联想到,耕作机同推土机一样,要稳定性强,着地爬动力好,不也可以
装上履带吗?
    又是几个月过去后,姚岩松的第一台“履带式耕作机”终于问世,但这还不是最后的成功。后来又经过数百次改
进、试验,直到1992年2月,他才成功地拿出了第十台“屎壳郎耕作机”,以推动力代替牵引力,突破了耕作机械传统的
结构方式,他的这一发明兼具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在国内属于首创。
    姚岩松发明的这种“屎壳郎耕作机”,体积小,重量轻(仅64公斤),一个人就可以背上山;可以在石梯上行
进,还能爬45度的坡,两小时耕的地就相当于一头牛一天耕作的地,而它的价格只相当于一头牛的价格。由于它具有这些
优点,机器一问世,要求联合生产的厂家就络绎不绝。
    创新并不神秘,但它的力量却异常的强大和神奇,无数企业的成败得失告诉我们:失去创新,必将面临失败;把
握住创新,才能赢得成功。赢在创新,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这都是一条不客置疑的信念。在当今变化万千的市场大潮
中,若能将创新演绎得淋漓尽致,你,就是这个舞台的最终赢家! 

(责任编辑:z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