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股市,实在是一个太感性的市场,因此,它是一个最终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的市场。正因为如此,鸿仪在
股市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总是可以把握并成功利用市场中“非理性的狂热”和“非理性的恐惧”的情绪。
从鸿仪对张家界的收购案中,我们可以看到鄢彩宏对于题材炒作的把握能力。他很敏锐地察觉到,200 1年前后股
民对于“概念股”的欢迎。尽管手法并非首创,但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鸿仪实在是在这一领域做到了极致的庄家。
张家界的重组及摘帽成功,无疑配合了当时最火热的“入世”、“申奥”等概念。在这一点上,鄢彩宏大体预见
了未来大盘的总体趋势,并将收购的总体布局和运作周期排布妥当。
另外,单从行情上分析,鄢彩宏对散户心态的理解也非常透彻。彼时的sT张家界已经连续亏损多年,属于“久无
出头之日”的垃圾股,烂到一塌糊涂。在散户们看来,这样的股票只有两条路:要么一烂到底,要么重整旗鼓。在这个前
途迷茫的时候,只要有一种充满诱惑的前景,只要有一种较为刺激的行情发展方向,哪怕风险充盈,散户们也会放手一
搏。鄢彩宏正是抓住了散户这样一种心态,并用舆论加以引导,才最终成功地吸筹了大量散户入市助其一臂之力,最终将
张家界重组成功。
在鸿仪覆灭之后,曾经有媒体将其评论为一家感性的公司,这其实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上面提到的内容,就是
指鸿仪对感性市场的利用;另一方面,指的则是鸿仪本身。它在资本市场上由小到大,又由盛而衰的过程,充分显示了它
身为庄家,动作之大胆、战略之激进、视法规及股东利益为无物的行为,实在是过于感性。
在结构设置上,鸿仪系采用了上小下大的金字塔结构。位于金字塔顶端的,自然是由鄢彩宏及其嫡系亲自控制的
一系列母公司;中层则是被这些母公司控制的一系列上市公司;最下一层,则是隶属于上市公司和母公司的子公司和一些
财务型公司。
这样的结构设置并无不妥,然而在鸿仪鼎盛的几年里,为了解决资金的问题,鸿仪几乎胆量包天,无视证券法规
及财务制度,让母公司直接截留上市公司从市场上融得的资金。更为可恨与可怕的是,根据证监会公告显示,泰阳证券在
2003年至fj2004年问,先后两次从客户账户中拿出4.了亿元,直接作为质押物为他人借款提供质押担保。作为一家证券公
司,这样的行为无异于从客户手中直接偷钱。
除了直接动用资金之外,母公司还分别向下属上市公司借钱。母公司每进行一项战略投资,必让上市公司为之担
保、垫付款项,反过来再将这些项目置换给上市公司。一来二去,投资者看到的是礼花弹般炫目的大项目接连问世,利好
消息频频出现,却很难想到在这些利好消息的背后,上市公司其实早已成为了窃股大盗的共犯。
鸿仪的感性,还体现在它的风险控制上。
鸿仪的衰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失控的案例。鄢彩宏不仅具有超凡的资本运作能力,更具有高瞻远嘱、创造概
念、谋划大局、攫取资源的能力,可是,他却没有掌控局势的能力。当他在利用市场的狂热进行一系列高超的运作时,鸿
仪无意中也落入了这种狂热的陷阱。
对于一个庄家而言,假如不能习惯于立足最坏最危险的角度,制订周密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方案,不能准确地
估量金融政策对上市企业的正负面影响,那么便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一企业所掌握的资源越多,抗风险力也就越薄弱。特
别是当企业一直处在横向的疯狂扩张时,一旦危机降临,这些资源便可能转化成可怕的炸弹,最终全盘崩坏。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