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刘军入选《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名列第i74位。在2003年的“中国资本控制50强”名单中,泰跃也以
控制26亿元的上市公司市值名列第23位。才过38岁生日的他已经控制了4家上市公司,成为资本市场上不折不扣的大鳄。
作为一个企业家,在而立之年有如此成就,其声名在这一刻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可是,对泰跃的质疑,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的。这个疑问的核心就是,泰跃的钱到底从哪里来?
泰跃收购了这么多上市公司,折腾的动静这么大,让人目瞪口呆之余不免有些疑虑。只要粗粗估算一下就可以知
道,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泰跃进行了4次收购,总共动用资金达10亿元。仅仅收购茂化实华,一次就花掉了3亿元。更关
键的是,泰跃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收购的时候,更喜欢采用支付现金的方式,而非庄家们常用的资产重组或股权抵押。
泰跃的动作之大、行动之频繁,实在是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泰跃用这样的速度进行横向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
作为支持,在没有银行或财团做后盾的前提下,它便只能依赖自有资金。而泰跃在北京的几个大项目都已经接近尾声,回
笼资金实在有限。那么,泰跃究竟是如何拥有如此大规模现金流的?
面对媒体的质疑,刘军解释说: “银行很信任泰跃。泰跃几次重组的竞争优势,也在于公司有好的资源。我们把
这些项目置入上市公司,由上市公司出钱来做。”至于现金来源方面,是因为“这些收购的上市公司在泰跃的资源注入后
赢利了,泰跃也就有了赢利”。
这些听起来含糊其辞的理由,显然无法解释清楚泰跃的资金来源,同时也解释不了这里面的细节,比如泰跃的资
金里,哪一部分是自己的,哪一部分是上市公司的,哪一部分又是银行的。泰跃的资金如果来自利润,那么为什么几家上
市公司的股票业绩都没能体现出来?总而言之,泰跃的钱到底是怎么来的?
从后来披露出的内幕来看,泰跃自己基本上没有出一分钱,投向地产行业的全部资金,都来自于对旗下上市公司
的多重盘剥。
在资本运作方面,泰跃的手法并不算新鲜。但在2004年左右,其手法非常具有代表意义。首先,泰跃本身的嫡系
公司和上市公司不断成立子公司,并在其中充当小股东。然后再由上市公司向子公司注入大量资金,由于子公司的控制权
在泰跃手中,上市公司的资金也自然由此进入了泰跃的掌握之中。泰跃拿着这些钱去运作地产项目,但在结算销售款的时
候却用各种方式拒绝上市公司共享利润。除此之外,刘军还指使财务直接截留上市公司融来的资金。
湖北金环的“三水青清”别墅项目即是一例。这个项目位于北京昌平区沙河卫星城,占地1了万平方米,总建筑面
积10万平方米,最初被业界一致看好。按照协议,这个项目由泰跃与湖北金环共同出资开发,湖北金环为此先后出资达
8000万元。然而当工程完成,开始交楼入住收回款项的时候,泰跃却突施手段,以项目亏损为名将其折价回购,仅用了
5850万元就回购了这个项目90%的权益。于是,这个自身运作良好、销售火暴的楼盘,在让泰跃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却
没有给湖北金环带来一分钱的利润,反而让其背负了1000多万元的巨额亏损。
总结起来,当兼并完成、收购到手、完全控制之后,刘军就开始了他的资本运作。其手法看起来十分隐蔽,却没
有脱离庄家的初级敛财模式:兼并一重组一套利。然而在资本市场里,刘军却始终保持了一副“洁身自好”的形象。刘军
曾经透露,在收购了几家上市公司之后,曾经有庄家找到他,希望和他一起联手坐庄,却被他一口回绝掉了。他的理由
是: “泰跃收购上市公司的目的不是为了炒作,我们现在不在二级市场上牟利,将来也不会。”他甚至对来访的记者保证
道: “泰跃会踏踏实实地做实业。希望被泰跃经手的上市公司都能健康地成长,具有良好的赢利前景。”
话虽如此,刘军对泰跃立足于房地产这一战略却始终坚定不移。尽管在资本市场上风生水起,但事实上在泰跃内
部,除了一部分专事资本运作和产业扩展的员工之外,其他人都认为泰跃依然是一家以房地产为主的企业。一位李姓副总
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避讳: “一切战略都是为了泰跃在地产界的发展。”他甚至颇为惋惜地表示: “泰跃进入房地产
市场还是有些晚了,如果从l992年就开始做房地产,情况可能就和现在不一样了。”
由这些细节与片段,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刘军尽管没有直接从股民手里拿钱,但他的坐庄风格却是最凶悍
的。通过挪用资金,把收益尽可能地留给自己,把风险抛给上市公司。在损害中小股民利益的同时,连带着涮了其他大股
东一把。从道德上考量,刘军的富豪头衔实在是沾染了太浓的灰色气质。
2004年,中央政府再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由于锟根紧缩,大量的民营地产商纷纷倒闭或被并购,大名鼎
鼎的顺驰正是在这一次宏观调控中遭遇失败。尽管房地产业依然处在上升通道当中,尽管有多家上市公司为其输血的泰跃
活得还很轻松,但刘军还是作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一从房地产业出发,通过横向扩张的方式,实现泰跃的产业转移。
(责任编辑:zhi) |